非遗工坊采风行丨老手艺“链”接新经济 汉中藤编的破圈密码
汉中藤编,源于三国,久负盛名。一把刀,一把剪,一根藤,这就是制作藤编的工具。千百年来,当地百姓就地取材,以青藤为原材料,编制各种器具。也因此,汉中很早就有了“藤编之乡”的美称。2021年5月,汉中藤编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。
汉中藤编,源于三国,久负盛名。一把刀,一把剪,一根藤,这就是制作藤编的工具。千百年来,当地百姓就地取材,以青藤为原材料,编制各种器具。也因此,汉中很早就有了“藤编之乡”的美称。2021年5月,汉中藤编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。
古老手工艺制作的藤编器物,如今在永泰匠人张庆明的手中焕发新生。作为山葡萄藤编织制作技艺传承人,张庆明今年入选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。近日,记者专访张庆明,听他讲述传统技艺如何从深山走向国际舞台。
2000年,张庆明跟随父亲张天水学习竹编与藤编技艺,彼时的山葡萄藤编技艺仍停留在农具、筐篮等传统器物。“闭门造车只会让非遗产品成为博物馆里的标本。”张庆明表示。
晨光微露,博白县的一个小山村里,妇女与白发老人围坐一团,灵巧地将藤条编织成篮。手法娴熟的农户二十分钟就可以编完一个篮子,一个篮子的工价在2—6元不等。
🎬 夏日藤编包大赏 1969年法国电影《游泳池》,Jane Birkin穿着迷你裙和芭蕾鞋,彻底带火了她花5英镑在街边买的小渔村柳条篮(图5-7)。 Romy Schneider的细条纹衬衫和帆布鞋,拎着大编织袋外出购物,就是五六十年代最常见的夏日度假装扮(